IT科技类资讯

必备,前台与后台分离的架构实践

时间:2010-12-5 17:23:32  作者:人工智能   来源:应用开发  查看:  评论:0
内容摘要:如果你经历过创业,经历过快速迭代业务,经历过用户量不断上涨,经历过访问并发越来越大,你一定会遇到以下系统问题:用户访问页面越来越慢 系统性能下降,数据库扛不住,连接数经常打满,最终数据库

如果你经历过创业,必备经历过快速迭代业务,前台经历过用户量不断上涨,后台经历过访问并发越来越大,分离你一定会遇到以下系统问题:

用户访问页面越来越慢 系统性能下降,构实数据库扛不住,必备连接数经常打满,前台最终数据库挂掉,后台重启后又快速挂掉 改了一个小地方,分离另外一个看似不相干的构实地方却挂了,严重耦合

如果你没有经历过,必备很可能是前台:

没到这一步项目就死了 身在所谓的大公司,用着所谓先进的后台架构体系

创业初期遇到上述痛点,很容易想到“三个分离”的分离架构优化方案:

动静分离:能够100倍以上的提升静态页面/资源的访问速度,详见《必备,构实动静分离架构实践》 读写分离:能够快速的线性扩充数据库的读性能,详见《必备,读写分离架构实践》 前后分离:前台与后台的数据与访问分离,也就是本文将要重点介绍的内容

一、业务场景介绍

虚拟一个类似于“安居客”租房买房的业务场景,这个业务的服务器租用数据有两大来源:

用户发布的数据 爬虫从竞对抓取来的数据

这个业务对应的系统有两类使用者:

普通用户,浏览与发布数据,俗称“前台用户” 后台用户,运营与管理数据,俗称“后台用户”

在一个创业公司,为了快速迭代,系统架构如上:

web层:前台web,后台web 任务层:抓取数据 数据层:存储数据

二、数据耦合的问题

系统两类数据源,一类是用户发布的数据,一类是爬虫抓取的数据,两类数据的特点不一样:

自有数据相对结构化,变化少 抓取数据源很多,数据结构变化快

如果将自有数据和抓取数据耦合在一个库里,经常出现的情况是:

-> 抓取数据结构变化 -> 需要修改数据结构 -> 影响前台用户展现 -> 经常被动修改前台用户展现逻辑,配合抓取升级

如果经历过这个过程,其中的痛不欲生,是谁都不愿意再次回忆起的。

优化思路:前台展现数据,云南idc服务商后台抓取数据分离,解耦。

如上图所示:

前台展现的稳定数据,库独立 后台抓取的多变数据,库独立 任务层新增一个异步转换的任务

如此这般:

频繁变化的抓取程序,以及抓取的异构数据存储,解耦 前台数据与web都不需要被动配合升级 即使出现问题,前台用户的发布与展现都不影响

三、系统耦合的问题

上面解决了不同数据源写入的耦合问题,再来看看前台与后台用户访问的耦合问题。

用户侧,前台访问的特点是:

访问模式有限 访问量较大,DAU不达到百万都不好意思说是互联网C端产品 对访问时延敏感,用户如果访问慢,立马就流失了 对服务可用性要求高,系统经常用不了,用户还会再来么 对数据一致性的要求高,关乎用户体验的事情就是大事

运营侧,源码库后台访问的特点是:

访问模式多种多样,运营销售各种奇形怪状的,大批量分页的,查询需求 用户量小,访问量小 访问延时不这么敏感,大批量分页,几十秒能出结果,也能接受 对可用性能容忍,系统挂了,10分钟之内重启能回复,也能接受 对一致性的要求始终,晚个30秒的数据,也能接受

前台和后台的模式与访问需求都不一样,但是,如果前台与后台混用同一套服务和结构化数据,会导致:

后台的低性能访问,对前台用户产生巨大的影响,本质还是耦合

随着数据量变大,为了保证前台用户的时延,质量,做一些类似与分库分表的升级,数据库一旦变化,可能很多后台的需求难以满足

优化思路:冗余数据,前台与后台服务与数据分离,解耦。

如上图所示:

前台和后台独立服务与数据,解耦 如果出现问题,相互不影响

通过不同的技术方案,在不同容忍度,业务对系统要求不同的情况下,可以使用不同的技术栈来满足各自的需求,如上图,后台使用ES或者hive在进行数据存储,用以满足“售各种奇形怪状的,大批量分页的,查询需求”

四、总结

创业初期,快速实施架构优化,提升性能的“三大分离”优化利器:

动静分离:能够100倍以上的提升静态页面/资源的访问速度 读写分离:能够快速的线性扩充数据库的读性能 前后分离:前台与后台的数据与访问分离

【本文为专栏作者“58沈剑”原创稿件,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戳这里,看该作者更多好文

copyright © 2025 powered by 益强资讯全景  滇ICP备2023006006号-31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