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系统运维

78%网络攻击瞄准API,看瑞数信息的企业安全防御之路

随着AI大模型应用的网络普及 、云原生架构的攻击加速落地以及微服务重塑企业数字骨架,API接口已成为连接系统与数据的瞄准核心枢纽 。然而 ,瑞数这一技术底座 ,信息正在悄然演变为网络攻击的业安御主战场。

从账号接管、全防数据泄露 ,网络到系统瘫痪 、攻击越权调用 ,瞄准API已不再只是瑞数程序员眼中的“传输通道”,源码下载而是信息攻击者眼中的“隐秘入口”  。AI技术的业安御快速演化不仅重塑了攻击手段,也迫使企业重新定义系统架构与安全治理边界 ,全防API正逐渐成为企业数字神经系统中最关键也最薄弱的网络一环。

API攻击进入智能化  、规模化新阶段

如今 ,AI技术已广泛渗透攻击链路各阶段 ,从目标选择 、攻击工具生成,到高并发流量压制和精细化绕过授权机制 ,均显著提升了攻击的自动化与复杂性。服务器租用

当下,网络攻击早已突破传统的单点渗透模式。攻击者通过日益增大的互联网暴露面作为初始入口 ,并结合了AI能力生成的社工钓鱼攻击 、供应链攻击等手段突破Web应用防线 ,进而利用办公场景或业务应用中的漏洞、实施身份凭证 、集权系统攻击等行为进行横向渗透,最后实现攻陷目标的目的,形成全链路攻击闭环。源码库

而这种攻击方式 ,尤其是当企业不断的“上新”大模型应用过程中 ,对企业网络安全自然也造成了更多挑战,特别是API安全已成为大模型安全不可忽视的问题 。在大模型场景中  ,企业主要面临用户访问模型 、用户访问应用 、应用访问模型等多个流程上的API安全问题 。

根据瑞数信息发布的《API安全趋势报告》显示,2024年,高防服务器API攻击流量同比增长超过162%。针对API的攻击已占所有网络攻击的78% ,较2023年的70%显著上升  。攻击者正从传统的Web应用转向API接口,利用其标准化、高频率交互等特性实施更高效的攻击 。

相比Web攻击更多集中在页面层的可见区域,API攻击往往发生在系统内部的通信接口间 ,具有更隐蔽  、模板下载更系统性的特点。尤其在AI服务 、微服务架构 、上云趋势驱动下,API数量爆炸性增长,企业却往往难以维护一张完整的API清单,这就给攻击者留下了巨大的灰色空间。

与此同时,AI也正成为关键基础设施之一  ,企业部署生成式AI服务的速度与频率,使得API这一连接接口迅速成为攻击者眼中的黄金通道 ,免费模板特别是AI技术的加持,极大地提升了API攻击的复杂性与隐蔽性 。

报告数据显示,生成式AI(LLM)应用的爆发式增长进一步放大了API安全挑战  。2024年 ,LLM相关API调用量同比增长了450% ,远超业务本身的增速 。

具体来看,当前API攻击呈现三大新特征 :

动态变异攻击成主流 :42%的API攻击已采用AI技术形成动态变异攻击特征 ,通过持续学习和实时变化绕过传统WAF和API安全系统的静态检测规则,使攻击更难预测与防范。

规模化攻击常态化 :自动化工具普及让API攻击实现规模化效应 ,单次自动化扫描工具可覆盖数千个API资产 ,平均每个企业API每月遭受23万次恶意请求。

攻击手段精准升级 :攻击从简单凭证填充演变为针对业务逻辑漏洞的精准打击  ,出现API越权访问 、数据横向渗透等难以用传统技术识别的风险。

面对上述攻击态势,企业API安全管控能力明显滞后 ,超过八成组织尚未建立完善的安全防控机制,面临身份授权、数据过度暴露和提示词注入(Prompt Injection)等多重复杂安全风险。

供应链场景下的API接口已成攻击者重要切入点,且风险呈爆发态势 。报告指出 ,攻击者利用供应链API的缺陷或配置错误,能以较低成本快速突破企业内部防线,通过单个API漏洞横向移动的成功率高达61% 。

从行业分布看 ,2024年API攻击在各行业呈现更均衡梯度  ,金融  、电信运营商和电子商务领域最为严峻 。不同行业面临的核心威胁存在差异:金融服务行业主要面临资金盗取和欺诈交易威胁,电信运营商则以资源滥用和账户劫持为主要风险。

此外,全球合规环境同步收紧也加剧了企业压力 。2025年  ,美国将实施CIRCIA法案 ,欧洲全面推行NIS2和DORA指令 ,亚太地区日本新版网络安全法 、印度数据保护法和新加坡拓展后的网络安全法案也将落地 。全球主要市场均已将API安全纳入监管重点 ,对出海企业而言,合规不仅是风险管控需求,更是市场准入门槛。

构建新一代全生命周期智能防线

当前最严峻的挑战是攻击已延伸至数据与业务层。例如水平越权看似正常访问,实则用户A可窥探用户B数据;业务逻辑滥用中 ,攻击者利用注册短信接口发送大量垃圾信息 ,这些风险无法单靠传统防火墙识别 。对此 ,“用 AI 打败 AI”已成为业内公认的应对策略。

从短期看 ,结合AI能力的网络安全,已在自动化威胁分析、实时攻击特征提取、智能误报过滤等场景落地,提升了传统防御组件的响应速度 ,实现防御效率的“量变”积累。从长期看 ,AI将驱动防御体系突破“人工预设规则”的刚性框架 ,通过持续学习业务流量 、用户行为 、漏洞特征等多维度数据流 ,帮助企业形成具备自主进化能力的防御智能体,实现从威胁响应到风险预测的“质变”跨越。

随着单点式的防护已无法应对日益智能化 、规模化和供应链化的API安全威胁 ,企业该如何建立坚固的智能防线 ?

瑞数信息在报告中给出了明确的答案:构建覆盖API全生命周期的安全治理框架 ,实施多层次的动态安全检测与智能拦截机制,以系统化 、全方位地应对新技术应用与新攻击模式带来的复杂威胁。

对于当前API安全挑战已超出现有安全边界的现实,企业亟需构建全生命周期API安全管理体系。企业需在设计 、开发 、测试到运行的整个生命周期实施安全管控 ,在设计阶段实施“安全左移”,提前嵌入安全评估;在开发阶段把API安全扫描集成到CI/CD流水线 ,自动化检测漏洞;在测试阶段设置差异化测试方案,聚焦业务逻辑缺陷和数据过度暴露;在运行阶段 ,结合持续监测 、业务分析与异常检测,防御业务逻辑滥用和低频长期攻击等新型威胁 。

API安全的基础是全面 、精准的资产管理 。2024年数据显示 ,未记录API(“影子API”)是78%安全事件的入口点,微服务架构下API资产平均增长率高达67%。企业需通过多维度API发现  、自动化分类与标记、API依赖关系映射和持续资产监控 ,建立完整API清单,防止遗留API、权限漂移带来的安全风险 。

在管理好API的同时,还要实施深度业务安全防护 。企业需要通过业务流程风险建模、行为异常检测 、领域特定安全规则和API调用序列分析等手段,识别多步骤操作、状态转换和授权边界中的潜在漏洞 ,预防交易状态操纵、条件竞争等高阶攻击,并有效发现跨请求关联中的不符合逻辑的API调用,提升业务安全防护能力。

加强API访问控制与身份验证也至关重要。身份认证绕过和越权访问仍是主要攻击手段 ,分别占攻击总量的17.8%和13.5%,且在微服务架构中尤为突出。报告建议通过多因素上下文认证、细粒度授权控制 、令牌安全管理和最小化权限原则 ,结合用户行为、设备特征 、地理位置等信息动态评估风险 ,防止横向移动和滥用授权 ,从而降低API安全风险面。

随着LLM应用的爆发式增长,LLM API安全已成为新的关键领域。数据显示 ,传统API安全工具对LLM特有风险的检测率仅为35% 。报告建议通过提示词安全审计 、敏感信息防泄漏 、模型行为边界控制和资源消耗管理,实时检测并过滤提示词注入 、阻止敏感信息外泄 、限制模型执行范围 、防止滥用计算资源  ,保障核心业务在高峰期的可用性和安全性  。

面对平均持续26.7天的低频长期攻击和复杂多阶段攻击链,企业还需要建立强大的API安全检测与响应能力,包括部署全流量深度检测 、实施长期行为分析、利用攻击链路关联分析(可识别多场景协同攻击 ,占高价值目标攻击47.3%),并配置自动化响应机制,按风险级别触发阻断、降权 、延迟和告警。

随着API生态扩张和供应链攻击激增(增长276%)  ,企业需要加强对第三方API的安全管控 ,包括对第三方API进行风险评估(认证机制 、数据保护、更新策略)、部署依赖监控工具 、在集成点实施输入验证和异常处理 ,并通过严格的凭证和密钥管理防止泄露与滥用  ,从而有效防范“API信任链劫持”攻击 ,保障业务连续性和数据安全 。

真正安全的系统,不是没有漏洞,而是有能力第一时间发现并及时应对。在AI无所不在的今天,唯有建立可持续 、可视、可智能响应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会用AI 、善用AI,企业才能在AI主导的网络安全战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分享到:

滇ICP备2023006006号-31